中新网吉林洮南12月6日电 (记者 郭佳)吉林省首台1000标方碱性水电解槽6日在该省洮南市下线。该设备是该省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设备制造上的重大突破,对消纳西部绿电有重要意义。
12月6日,吉林省首台1000标方碱性水电解槽在洮南市下线。洮南市委宣传部供图
所谓“电解槽”,是一种电气转换设备,是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技术的关键装备,在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时,其需要对可再生能源的不稳定功率输出有很强的适应性。
当天下线的设备由尧景新能源(吉林)有限公司研发,核心技术团队来自日本。据悉,该设备每小时可生产1000标方的氢气,生产能力在中国处于前列水平。
该公司总裁周佳介绍,碱性水电解槽是当前唯一满足大规模工程应用的电解水制氢设备,具有技术成熟、成本低等优势,特别是在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背景下,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周佳介绍,该公司在当地投资1.5亿元建设了产业园区,用于制造电解水制氢设备及与之相配套的气体分离设备、气体纯化设备等制氢高端装备配套设备。
周佳表示,该项目不仅能促进推动洮南市制造业发展,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有7亿元产值,还可向当地缴纳税收5000万元。
洮南市所处的吉林省白城市,风光资源丰富,是吉林省“陆上风光三峡”工程的主要承接地,新能源装机容量占该省三分之二还多。近年来,当地已成为中外能源企业投资的热门之选。
在不断上马新的风光发电项目的同时,吉林省也在寻求消纳绿电的方法,电解水制氢及其储、运、应用等相关领域便是其中之一,而由此生产出的绿氢又能将产业链继续延伸开来。
当天,洮南市还启动了一个绿氢合成氨项目。该项目由洮南市华景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100亿元,年制绿氢5.5万吨、生产绿氨30万吨,达产后预计每年可实现12亿元产值。(完)
中新网南宁12月6日电 (记者 杨志雄 黄艳梅)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局长庞军6日介绍,广西不断织牢织密医疗保障网,全区人口参保率连续5年稳定在97%以上,全区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住院费用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6%和72%左右,“三重保障”制度成为减轻民众就医负担的中流砥柱。
广西官方当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组建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保障局五年来广西医疗保障惠民便民利民工作相关情况。
2018年至2022年,广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含生育保险)年度总收入由580亿元(人民币,下同)增长至785亿元,年度总支出由421亿元增长至702亿元,中央和地方累计下拨财政补助资金1200余亿元,基金运行平稳,有所结余;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累计支出210亿元,大病保险将受益参保人住院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提高了19.52%;医疗救助资金累计支出118亿元,惠及困难民众3223万人次。
庞军称,广西坚持惠民为本,持续减轻民众看病就医负担。广西制度化常态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目前已有包括抗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508个常用药品和冠脉支架等52类医用耗材集采结果在广西落地执行,实际减少民众就医负担累计超130亿元;广西将38个病种纳入门诊特殊慢性病保障范围,进一步减轻690万门诊特殊慢性病患者就医负担。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中新网记者 杨志雄 摄
广西支持中医药民族药传承创新发展,将531个中药和壮瑶药饮片、209个医疗机构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实施自治区内异地就医“免备案”政策,成为“放管服”改革的生动实践;实施生育政策医保“暖心包”,统一规范全区生育保险政策降低生育成本,将“试管婴儿”的部分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和“无痛分娩”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医保基金是民众的“保命钱”。广西把维护基金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推进监督检查、智能监控、举报奖励、信用管理、社会监督、综合监管等制度体系改革,实现日常稽核、自查自纠、抽查复查、智能监控等“四个全覆盖”,深入推进飞行检查、专项整治,保持医保、公安、检察等多部门联合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
2019年以来,广西对违法违规使用医保基金的定点医药机构,共查处3万余家次,处理违法违规个人1200余人次,累计追回及拒付医保资金33.47亿元,曝光典型案例2700余件。
据介绍,广西坚持数字赋能,不断优化提升医保公共服务,建成了全区统一的医保信息系统并垂直接入国家平台,实现日均结算47.65万人次、医疗费用2.79亿元、基金支出1.65亿元,日均结算医药机构10万家左右,平均响应时间1秒内,峰值不超过3秒,为方便民众就医提供强大支撑。
目前,广西基本医保参保登记等43项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跨省通办”,打造24小时不打烊的网上服务,开展医保码、移动支付、电子处方流转等便民服务应用。广西还深入实施“村医通+”工程,累计有3850万人次民众在村卫生室就医结算,结算医疗费用达12亿元。广西实施医保经办服务能力提升“十百千万工程”,构建“15分钟医保服务圈”,全区医保公共服务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完)